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周被日月山、青海南山、天峻山、大通山所環繞,為封閉的內陸湖盆地,流域東西長約300km,南北寬約220km,總面積29661km^[2],屬于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系統脆弱區。流域內約30%的植物、50%的陸生野生動物、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為青藏高原特有種,不僅是亞洲特有珍稀鳥禽繁殖棲息的重要地方,也是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的惟一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匯集的重要場所,是當之無愧最重要的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棲息地。
流域內的青海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重要濕地,是維護我國西部生態平衡的重要水體和遏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對區域氣候有著重要影響,被稱為我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碧波蕩漾、魚鳥共生、草原廣袤,自然風光壯美,歷史文化悠久,是連接青海省東部、西部和青南地區的樞紐地帶,亦是通達甘肅省河西走廊、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通道,青海湖以中國最美湖泊和“高原藍寶石”蜚聲中外,是世人眼中的“詩和遠方”。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湖仙女灣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時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提出了“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要求,為青海湖流域全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因此,協同推動青海湖流域高水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具體實踐,是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舉措。
長期以來,在國家的關心和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持續加強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野生動物種群有效恢復,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有序推進,初步探索了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的路徑。與此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旅游、種植、養殖等人類活動綜合影響,土地沙漠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水環境質量改善依然面臨較大壓力,管理體制還需完善,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開發長效協調發展仍是亟待加力破解的問題,青海湖實現長效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一要高位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青海湖流域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系統兼具原真性、完整性和協調性,是我國特有的高原內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寒旱型草原的代表區域之一,具有獨立完整的水文、水循環、物質循環過程,是國際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具有生態系統典型性和國家代表性。要全面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設立和建設工作,全力做好國家公園頂層設計,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強化典型生態系統保護,提升高原復合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完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制度,配套內外聯通、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高水平打造生態文明典范、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創新社區發展路徑,圍繞工程項目、生態巡護、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等,因地制宜建立社區支撐服務節點,形成通過保護而獲益、發展反哺保護的社區發展新模式。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解決好青海湖周邊緩沖帶內牧民的安置和補償問題,以及青海湖水位上漲淹沒草場生態補償問題,保障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二要持續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明確流域內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與恢復潛力,統籌河流湖泊、岸上岸下、點與線面聯動,采用分區治理、分類實施的基本思路,持續實施退化草地治理、林地質量提升、濕地保護、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環湖濕地及入湖河流灘地的沼澤草甸保護和修復力度。對流域內主要河流進行綜合治理,加強青海湖與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吉爾孟河、倒淌河、泉吉河和甘子河等河流水系的連通和生態補水,有效提高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湖體的自凈能力和生態功能,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重要自然資源系統性保護,保障青海湖流域生態安全。
三要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通過近年水質數據分析,青海湖目前水質維持在較好的水平,但對于入湖污染物總量的控制仍然不能忽視。針對營養鹽濃度高于青海湖的幾條主要河流,著力削減入湖河流污染,強化重點區段的水質治理??刂菩竽廉a業污染輸入,探索設置生態公益崗位,組織清理青海湖沿岸堆積的牛、羊、鳥的糞便。嚴格控制旅游生活污水的輸入,完善景區內污水、垃圾處理等旅游配套設施,加大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完善垃圾清掃、回收、分離、處置體系,減少垃圾進入環境。加強青海湖剛毛藻水華治理,采取人工機械應急打撈和長效治理與預防等方式開展治理,實施好剛毛藻綠色原位防控工程,在重點災害區建設生態攔截帶與植草溝,攔截、減少養殖業帶來的面源污染輸入,推動流域聯防聯控。
四要科學規劃生態旅游發展。在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正視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認識到科學合理的開發不但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反而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依托青海湖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原始純樸的生態環境、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有序開發生態觀光、生態研學、科學考察、科普教育等深度生態體驗與自然教育活動等資源品牌,挖掘青海湖民族風情與特色文化資源,以回歸自然、體驗品賞和休閑觀光為特色,整合民族風情旅游產品,探索多樣化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模式,著力打造與傳播“青海湖國家公園”獨特品牌,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不跟風“全域全季”等旅游模式,建立分區輪流開放與恢復制度,探索推行“夏游冬藏”“旅游+保護”等模式,實行固定月份對外開放,其余時間封禁保護,使生態環境有足夠的時間得以休養生息。
五要加強綜合基礎科學研究。青海湖生態保護和修復涉及生態修復、環境治理、氣候變化、人地關系等多領域、多學科專業知識,目前科技修復與治理能力還有薄弱環節,尤其是高原半咸水湖泊剛毛藻水華發生問題還缺少成熟、穩定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亟需推進科技治理的優化與完善。要加強基礎研究、生態系統長期觀測和地質環境調查,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引進,重點開展青海湖地區生態系統平衡、水環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雙向作用、人類活動影響等科學研究,評估氣候變化、旅游、養殖、生物多樣性變化等因素對水質的影響,做好風險防控,適時采取科學應對措施。聚焦關鍵技術和瓶頸問題,加大對著生基質去除、湖濱岸帶營養消減技術等新型生物防治技術研究,以及生活污水垃圾“零污染”處理技術、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攻關。提升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監測水平,建立青海湖監控預測信息數據平臺,著力做好水生態監測預警,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作者單位:青海省經濟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